單克隆抗體 (Monoclonal antibodies,mAb) 是由B細胞產生并特異性靶向抗原的物質。1975年Köhler和Milstein利用雜交瘤技術使得大量獲取純mAb成為可能,這項技術極大地增強了抗體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潛力,也極大地促進mAb向臨床應用的進展[1]。因這項創(chuàng)舉性工作,二人與英裔丹麥籍免疫學研究者Niels Kaj Jerne共同獲得了198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/醫(yī)學獎。
應用于臨床的抗體藥物(嵌合單抗、人源化單抗、全人源單抗、ADC、雙特異性抗體、小型化抗體和融合蛋白等)具有特異性、多樣性及制備定向性等特點。特異性主要體現(xiàn)在抗體能特異性結合相關抗原并選擇性殺傷腫瘤靶細胞、在動物體內靶向性分布、對特定腫瘤療效更佳,臨床療效確切;多樣性表現(xiàn)為靶抗原多樣性、抗體結構及活性多樣性、免疫偶聯(lián)物與融合蛋白多樣性;此外,抗體藥物也可根據(jù)需要制備具有不同治療作用的抗體。
圖2.自1975 年開始治療性抗體及其應用發(fā)展時間軸[2]
在抗體藥物開發(fā)過程中需要對所獲得的抗體進行檢測、評定抗體或靶細胞的功效,應用的方法主要是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(antibody-dependentcell-mediatedcytotoxicity,ADCC)。以ADCC作用機制為原理檢測抗體是否具有ADCC生物學活性,并進一步分析抗體ADCC生物學活性的強弱已成為抗體藥物研發(fā)及其質量控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。ADCC報告基因生物活性檢測試劑盒應用生物發(fā)光法,通過測量NFAT(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-cells)信號通路的活化,定量檢測治療性抗體Fc效應因子功能,來評定抗體或靶細胞的功效(圖3),當IgG抗體通過Fab段與靶細胞(病毒感染的細胞及腫瘤細胞)表面抗原決定簇特異性結合后,其Fc段可與有FcγR的殺傷細胞(NK細胞、單核-巨噬細胞、中性粒細胞)等效應細胞結合,觸發(fā)效應細胞的殺傷活性,直接殺傷靶細胞(病毒感染的細胞及腫瘤細胞)。
在ADCC檢測過程中,效應細胞起到關鍵的作用,能表達Fcγ RIIIa受體并依賴于抗體介導殺傷細胞,對相應的靶細胞進行殺傷作用。翌圣生物提供的效應細胞是經改造后的NFAT-Luc-FcγRIIIa Jurkat穩(wěn)定細胞株,可由CD20抗體,B細胞淋巴瘤細胞(Raji、PBMC、WIL2-S細胞系等)作為靶細胞來建立ADCC生物學活性檢測方法。YEASEN開發(fā)的Jurkat效應細胞株無菌、無支原體污染,細胞株為單克隆細胞株。
◆ 機理明確:基于 ADCC 作用機制和NFAT信號通路研發(fā);
◆ 穩(wěn)定性好:單克隆細胞株,細胞變異性低,結果準確度高;
◆ 操作簡便:效應細胞Jurkat培養(yǎng)簡單,實驗程序操作簡便;
◆ 信號穩(wěn)定:信號值高,靈敏好,且背景低;
◆ 應用廣泛:抗體篩選、ADCC 作用機制研究、抗體藥物的Fc功能學研究和產品質控等。
采用TECAN Spark 酶標儀檢測,設置Luminescence,360-700 nm,檢測時間為10000 m sec;settle time:1 sec;
使用3 µg/mL母液抗體濃度,按2.5倍稀釋13個梯度;抗體為:Rituximab, E:T=6:1。
圖4.檢測值比較明顯值在(log -10至-6的區(qū)間內)
采用TECAN Spark 酶標儀檢測,設置Luminescence,360-700 nm,檢測時間為10000 m sec;settle time:1 sec;
圖5&圖6:1 µg/mL抗體母液濃度起始濃度,按3倍稀釋9個梯度;抗體為:Rituximab,固定E:75000cells/孔。
效靶比在(0.5~2):1時,檢測信號值均比較接近
[1] Kohler G, Milstein C. 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. Nature. 1975;256:495–497. doi: 10.1038/256495a0.
[2] Lu, RM., Hwang, YC., Liu, IJ. et al.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. J Biomed Sci 27, 1 (2020). https://doi.org/10.1186/s12929-019-0592-z